您的位置:首页 > 资讯 > 正文
环球微资讯!《童蒙止观》〡禅定中要去除的五种障盖(上)
来源: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 发布时间2023-02-24 01:53:10    

第三篇 弃盖第三

1. 弃贪欲盖

2. 弃嗔恚盖


(相关资料图)

3. 弃睡眠盖

4. 弃掉悔盖

5. 弃 疑 盖

6. 小 结

所言弃盖者,谓五盖也。

白话文:

所谓断除障盖,就是指贪欲、嗔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这五种障盖。

一、弃贪欲盖。前说外五尘中生欲,今约内意根中生欲。谓:行者端坐修禅,心生欲觉,念念相续,覆盖善心,令不生长。觉已应弃。所以者何?如术婆伽,欲心内发,尚能烧身;况复心生欲火,而不烧诸善法?贪欲之人,去道甚远。所以者何?欲为种种恼乱住处。若心着欲,无由近道。

白话文:

第一、断除贪欲的障盖。上一章所说的降伏五欲,是指面对外境的五尘所生的贪欲,这里所讲的是意根对法尘所生的贪欲。正所谓:修行人在端身正坐、修习禅定的时候,外表看起来威仪庄严,但是内心胡思乱想,对所想念的境界生起种种的爱染,念念相续不断,就覆盖住了善心,让它无法增长,一旦觉察到贪欲的障盖,就应当立即地断除摒弃。

为什么呢?曾经有一位印度的一位淫女,只是内心升起了欲爱之心,她的身体就被烧坏。更何况心中燃起了欲火,怎能不烧毁种种善法所呢!贪著于欲望的人,离修道相距很远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欲望是种种烦恼生根发芽的地方,如果心中对欲望坚著不舍,便没有办法步入修道的门径。

如除盖偈说:“入道惭愧人,持钵福众生,云何纵尘欲?沉没于五情。已舍五欲乐,弃之而不顾,如何还欲得?如愚自食吐。诸欲求时苦,得时多怖畏,失时怀热恼,一切无乐处。诸欲患如是,以何能舍之?得深禅定乐,即不为所欺。”

白话文:

正如除盖障的偈颂所说:心生大惭愧的修行入道之人,悲悯众生而托钵乞食,已淡泊于资生的事物,仅借此来为众生种福,怎么还会纵情于五欲六尘,沉湎在五根的享受之中呢?既然决心舍弃了五欲之乐,将他们摒绝而不顾,怎么还想要再度去追逐,就好像一个愚人将自己吐出来的残渣再吞回去一样的呢!面对种种的欲望,人们去追求的时候遭遇种种的奔波辛苦,得到的时候又总是害怕失去,而胆战心惊,等到真正失去它的时候,心里又会烦忧不已,真是从来都没有什么快乐可言。种种欲望的过患,就是这样的深刻,怎样才能将它舍弃呢?唯有真正得到深入禅定的乐趣,才不会被世间的欲望所欺扰。

二、弃瞋恚盖。瞋是失佛法之根本,坠恶道之因缘,法乐之冤家,善心之大贼,种种恶口之府藏。是故行者于坐禅时,思惟此人现在恼我,及恼我亲,赞叹我冤;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,是为九恼。故生瞋恨,瞋恨故生怨;以怨心生故,便起心恼彼。如是瞋觉覆心,故名为盖。当急弃之,无令增长。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:“何物杀安乐?何物杀无忧?何物毒之根?吞灭一切善。”佛以偈答言:“杀瞋则安乐,杀瞋则无忧,瞋为毒之根,瞋灭一切善。”如是知已,当修慈忍以灭除之,令心清净。

白话文:

第二、断除嗔恚的障盖。嗔心,是退失佛法的根本,堕入恶道的因缘,是法喜的冤家,是善心的盗贼,是种种恶口骂詈的大本营。所以,修行人在坐禅的时候要善加思维,有人现在惹我生气,并且在恼害我的亲朋好友,赞叹我的仇敌冤家。在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都在这样做,这就是所谓的“九恼”。

我们面对“九恼”往往容易生起嗔恨心,有了嗔恨心就会生起怨念,因为有了怨念就有了种种的烦恼。就是这样,嗔恨心把我们的善心给覆盖住,所以我们将它称为“障盖”,一旦觉察到了,就应该迅速地摒弃,让它不再增长。

正如释提婆以偈颂问佛陀:什么事物吞噬众生的安乐,什么事物吞噬众生的无忧,什么事物称为三毒的根本,什么事物吞灭一切的善业。佛陀用偈颂回答他说:除灭嗔心能生安乐,除灭嗔心能生无忧,嗔恨心是三毒根本,嗔恨心能吞灭一切善业。从释提婆和佛陀的问答中可以知晓,应当以修慈悲安忍来灭除嗔恨心,让心地清净。

‍‍‍‍‍‍

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扫码关注我们

关键词: 所以者何 害怕失去 胡思乱想

推荐内容